經過兩年多的工作,“揚州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完成。 9月5日,揚州市文物局組織有關歷史、考古及文物保護專家在西安召開了項目驗收會。與會專家高度評價該項目是實驗室考古的成功范例,對實驗室考古探索和實踐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2013年11月,隋煬帝墓與蕭皇后墓在揚州西湖曹莊被發現,出土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蕭后冠是目前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但由于酸性土壤等原因,冠飾保存狀況極差,出現局部坍塌、變形、移位、腐蝕、殘斷、破碎、缺損和粉化等現象。經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協商,雙方合作開展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研究,并成立了由“三秦學者”楊軍昌領銜的項目組。
蕭后冠保護項目始于2014年3月初。5月完成了蕭后冠的現場保護和保護性搬遷工作。7月,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護送蕭后冠至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入庫。經過充分的前期研究,于當年11月開始實驗室考古清理工作。
陜西省文物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說,由于蕭后冠飾件的保存極差,合作雙方明確該項目不是一個簡單的考古清理,也不是一般的保護修復項目,而是一個探索多學科合作的模式與規范化的實驗室考古的科研課題。這是一個邊清理、邊保護、邊探索的過程,以充分研究、更多地揭示文物信息,最大化地保護文物為目標。項目持續兩年半,期間5次召開專家論證會。每到關鍵節點,邀請考古、保護專家共同會商,確保項目清理朝著正確科學的方向穩步推進。
楊軍昌介紹,項目組基于信息揭示與保存釋讀的基礎,按照“認真觀察,謹慎清理,保守推進”的思路,結合多種科技手段,探明了蕭后冠的框架結構、花樹分布、飾件材質以及制作工藝。蕭后冠的框架主要由2博鬢、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環帶的3道箍組成;共有13棵花樹、9個銅鈿花等飾件。制作蕭后冠所用的主要材料(包括框架材料與裝飾材料)有銅、金、鐵、玻璃、漢白玉、珍珠、木、漆、棉、絲等10種;加工工藝包括錘揲、焊接、掐絲、鑲嵌、珠化、鎏金、貼金、鏨刻、拋光、剪裁、髹漆等11類。
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目工作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學嚴謹,保護措施得當,工作規范細致,實驗室考古清理到位,信息提取全面。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隋煬帝蕭后冠進行了成功的仿制,為向社會公眾展示奠定了基礎。項目的實施體現了多學科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是實驗室考古的成功范例,對實驗室考古探索和實踐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項目進行期間,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多次前往實驗室調研。9月4日,他又一次來到了實驗室。他說,第一,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隋煬帝蕭后冠飾是目前為止出土最早、規格最高的冠飾文物,但保存狀況極差,不及時開展科學清理和保護,珍貴文物很快就會毀壞。第二,這是一個方向,是從考古現場到實驗室針對單體文物綜合價值保護的第一例,考古與保護并舉,文物與信息保護相結合,保護與研究、未來展示互相結合,既是全面提高考古工作者素質的過程,也是保護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舉措。第三,這是一個標志性項目,對實驗室考古提出新的要求,也為實驗室考古提供實踐基礎。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說,實驗室考古取得的信息更豐富、真實,更科學、完整,對文物的破壞最小。但這僅是階段性的工作,他們已著手制定蕭后冠未來的保護研究預案。
9月3日至4日,項目組將已清理、保護處理后的約700件蕭后冠飾文物移交給揚州考古研究所。據介紹,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成果將于近期在揚州向社會展示。(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