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湖北省文物局主辦、隨州市文物局承辦的“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總結會”在隨州召開,標志著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文物保護項目考古發掘田野工作全面結束。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長王風竹,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籌)黨委委員、規劃財務部主任蔡元芳出席會議并講話。湖北省文物局文物處、協調單位、協作單位、監理單位、報告編制單位的負責人,項目承擔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或工地負責人共50余人參加了會議。
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湖北省的“一號工程”, 從丹江口水庫清泉溝隧洞引水,穿越襄陽、隨州,終到孝感大悟,工程線路總長270公里。根據《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應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籌)要求,并經省政府同意,由湖北省文物局組織實施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涉及的文物保護工作。
湖北省文物局高度重視該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2016年6月-10月,組織了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鄭州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等18家省內外專業考古研究機構和高?蒲性、33支考古隊伍、近300名專業技術人員對工程沿線涉及的47處文物點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積達190萬平方米,按照“重點保護、重點發掘”的原則,對33處文物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3380平方米。另外對14處文物點采取留取相關資料的保護方式予以保護。
通過科學、嚴謹、細致的考古發掘,共清理出各時代墓葬200余座,灰坑、窯址、灰溝等遺跡500余個,出土各類珍貴文物2600余件、文物標本萬余件。揭示了新石器至明清時期鄂北地區的歷史文化面貌,為考古學研究、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和建設文化強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來源:湖北省文物局文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