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過多年的推動,鎮江市級文保單位鶴林寺大殿和杜鵑樓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這兩處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鎮江市磨笄山西側,由于年久失修,已成為危房。在今年的雨季,鶴林寺大殿部分屋頂垮塌,迫切需要進行維修。但由于長期以來,鶴林寺大殿被市水泥廠職工占為居住使用,杜鵑樓為原鶴林小學占用,居住使用產權等情況復雜,困難重重,一直無法實施。2012年以來,鎮江市文物局抓住鶴林景區土地整理契機,多次向市政府匯報,提請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最終明確了維修主體。2014年11月,鎮江市文物局批準了《鶴林寺大殿、杜鵑樓修繕工程方案》;2015年上半年,根據專家意見,又組織鎮江博物館對鶴林寺大殿周邊開展了考古工作。
此次兩處古建筑的維修工程由鎮江市交通產業集團公司負責實施。鎮江市文物局將加強工程管理,參與工程例會,開展日常檢查,確保維修工程按照文物保護工程管理的各項規定有序推進,實現優質工程。
鏈接:
鶴林寺位于我市南郊磨笄山西側,舊名竹林,始創于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宋武帝劉裕即位后改今名。唐開元天寶間改為禪寺,又名古竹院。后因唐末薛朗、劉浩作亂,寺盡毀。宋紹興中重建,明永樂間盡廢,清康熙五十八年焚廢,乾隆十二年重建。今存大雄寶殿為同治年間復建。鶴林寺為南郊佳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許多佳作,如唐代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壁》“偷得浮生半日閑”句。1982年,鶴林寺大殿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杜鵑樓位于鶴林寺大殿后側,現樓為二層,硬山式,面闊五間。為僧人福登于光緒二十二年復建。杜鵑樓因杜鵑花而建并得名。此處杜鵑花有“千年杜鵑”之稱,唐代最為馳名,后宋咸淳八年,杜鵑枯瘁。至元延祐三年,里人戈道恭將家圃中杜鵑移植故處。1987年,杜鵑樓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來源:江蘇省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