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遺址堆積較厚,發掘區最深處距地表約3米,發現了舊石器—銅石并用—青銅—早鐵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舊石器文化層中出土的石制品種類十分豐富,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動物骨骼破碎程度較高,有明顯的切割、灼燒、敲擊等痕跡,可鑒定種屬包括羊、驢、犀牛、棕熊以及鳥類等大量小動物骨骼,為探討這一時期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遺址環境變遷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專家點評:遺址中發現了國內較早的小麥,雖然確切的相關問題還需要做進一步詳細的考古發掘印證,但也說明這里極有可能存在一條小麥傳播的通道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發現夯土城墻和壕溝,壕溝總面積約12.25萬平方米,年代不會晚于大汶口晚期,是目前發現的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
墓葬材料極為豐富,大型墓葬棺槨俱全,高達62.8%的葬具使用率在同時期其他墓地中極為少見。48.4%的墓葬隨葬有玉器,玉器多見玉鉞、玉鐲、指環等,應是黃河流域一處重要的用玉中心。
專家點評:遺址墓葬出現權貴階層掌握大量財富的跡象,等級分化明顯,實證在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遺址發現一處大型公共墓地,目前已發掘面積約3800平方米,共發現史前墓葬343座,這是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填補了相關考古發現的空白。
墓地內墓葬排列有序,無任何疊壓打破關系,方向均為東西向,應經過嚴格的規劃。墓葬形制主要有洞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兩類,其中偏洞室墓數量最多。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人骨保存完整,有少量非正常死亡、人骨移位現象。
專家點評:該遺址發現的偏洞室墓葬,以前認為在商周時期才出現。該次發掘將這一墓葬習俗出現的時間提前了上千年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遺址分為晚商、西周、東周三個時期,以西周為主,東周其次,晚商最少。遺址分居址區、作坊區和墓葬區。居址區內發現有水網、路網、壕溝等。
墓葬區共鉆探出墓葬、馬坑、祭祀坑50余座。墓葬出土鼎、觶等青銅器,瓿、豆罐等原始瓷器以及魚、蟬等玉器。祭祀坑呈直筒井狀,從上到下分層埋葬羊、牛、人三層犧牲。另外,遺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計7塊,總計文字50余字。
專家點評:遺址的發掘,證明西周王朝對西北地區的控制范圍不是局限于我們原來認為的寶雞,而是擴大到寧夏的南部。其甲骨文的發現也非常重要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經過4年的考古發掘,揭露出大上清宮核心區域上清宮中軸線以東的范圍5000平方米,建筑基址有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等,周邊環繞磚砌院墻。
通過與文獻記載的相互考證,推斷主體殿宇基址的建筑年代為明代。在上清宮院墻東側又揭露出兩處清代基址——崇元院、提點司以及排水溝、取水槽等,并發現宋、元時期遺跡包括磚砌地面、灰坑等。
專家點評:大上清宮是明清時期最高級別的道觀,遺址的發掘使得該時期皇家道觀的規模得以完整呈現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2016年至2017年,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和鄭國三號車馬坑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北城門遺址全面揭露了春秋戰國時期城門的構造、16條春秋至明清時期道路的走向,印證了史書中對鄭國“渠門”的記載。北城門遺址還發現了戰國時期帶有防御體系的甕城城墻,這在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王城遺址中首次發現。
鄭國三號車馬坑內殘存4輛拆車葬式的木車,加之之前的發掘,鄭公大墓共有葬車48輛,馬124匹以上。飾有青銅和骨器構件的彩席頂棚、輿長約2.2米的大型安車,為研究我國周代車馬葬制、葬俗等內容提供了學術依據。
專家點評:規模宏大的城門、防御體系甕城的發現,非常罕見。車馬坑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馬數量最多、車數量最多的遺址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2014年至2017年對遺址進行勘探與發掘后,基本掌握了寶馬城建筑組群的布局、主要單體建筑的形制與功能,對城內外排水系統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共出土各類遺物逾5000件,其中2016年出土的“癸丑”(1193)紀年玉冊確證其為金代皇家修建的長白山神廟故址。
遺址建筑軸線的南向延長線正對長白山主峰,建筑組群的布局及規制與以中岳廟、西岳廟等為代表的宋金時期皇家山岳祠廟非常相似,地望與規模也與文獻記載相合。
專家點評:以充分的證據證明長白山在金代時就是人類祭祀的對象,對于我國古代疆域范圍的實證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在遺址的三號古城內發掘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筑,并在試掘中出土大量筒瓦、弧形板瓦、動物紋、云紋瓦當等建筑材料。據文獻記載及出土遺物,三號古城年代應不早于戰國中期,與文獻所載秦獻公、秦孝公建都櫟陽時間吻合,為戰國秦都櫟陽,是商鞅變法發生之地。城址延續到西漢前期,據此判斷其亦當為塞王司馬欣之都,為漢初劉邦所都櫟陽。
三號古城發現的半地下建筑、浴室、壁爐等設施以及空心磚踏步、巨型筒瓦、瓦當等遺物是迄今為止在秦考古發掘中的最早發現。
專家點評:遺址找到了秦代的都城和漢高祖劉邦所都的城址,意義重大。而且發現了秦王和嬪妃共用的浴室,還原了秦王朝的部分宮廷生活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發掘出水各類文物3萬余件,包括屬于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金封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號和年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于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封冊、金銀印章以及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兵器。出土的文物來源廣泛,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涵蓋了明代的大半個中國。
本次考古發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針對遺址處于岷江河道內的實際情況,通過圍堰解決發掘平臺,為今后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經驗借鑒。
專家點評:“江口沉銀”的傳說流傳已久,此次考古發掘讓其得到證實。在考古發掘中招募志愿者參與,在全國尚屬首次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通過十余年的考古工作,明確了東漢帝陵墓冢的基本特征,其封土平面為圓形,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為南向。
東漢陵園遺址布局也逐漸明晰,陵園采用內外陵園制度。內陵園是以帝后合葬墓為中心,周邊有周垣或道路環繞。外陵園以大面積夯土建筑基址為主,集中分布在內陵園的東北側。
文獻中記載“石殿”“鐘虡”“寢殿”“園省”等陵園諸要素與考古發現初步對應,比如帝陵封土東側、南側各有一處夯土臺基。東側夯土臺基整體夯筑,應為文獻記載的“石殿”。
專家點評:遺址的發掘使得東漢帝陵的形制得以明確,這是在以前的考古成果中欠缺的,可以看到與西漢時期明顯不同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