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1日,“十二五”文物保護科技創新獎終評會在京召開,20個項目“比試”角逐。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段勇、副司長羅靜等參加了終評會開幕式。
為宣傳推廣“十二五”期間在文物保護科技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鼓勵創新,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博物館協會于年初共同啟動了“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成果調研宣傳活動。創新成果的評審是活動的核心內容。按照創新獎勵辦法的有關規定,評審工作分為形式審查、初評和終評(評審會)3個階段。經過前期的形式審查和初評,共有20項申報項目進入終評。
關強表示,科技創新是破解文物工作中熱點、難點、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行業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是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開展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勵評選活動,就是要通過獎勵工作推動文物工作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優秀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我國文物保護科技水平。他要求,創新獎評選要堅持原則,強調評審紀律,體現公正性、公平性和權威性,評選出能夠反映我國文物保護科技先進水平的優秀科技成果;突出重點,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嚴格把關,寧缺毋濫,確保獲獎項目能夠體現出在文物博物館行業的科技水平和領先地位;講求實效,要將與文物事業需求相適應,切實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成果評出來,以充分體現科技在文物工作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本次終評會評審委員會按照權威、隨機、回避的原則,從國家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專家庫中抽取,涉及文物保護、考古、博物館、古建筑、管理、地質巖土、化學、科技史、遙感等方面,由17位專家組成。
全體評審委員會委員在聽取參評項目的現場匯報,審看了相關資料,經過認真討論、評議后,以記名投票方式限額推薦,提出了獲獎項目和獎勵等級的建議名單。獲獎項目將于年內召開的全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會議上公布。(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