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文化遺產類973計劃項目“脆弱性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關鍵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完成預設研究目標任務。7月21日,在陜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舉行的項目預驗收和成果匯報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玉奎、干福熹,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以及李最雄、黃克忠等文物保護專家,充分肯定項目所取得的創新成果,認為開創了文物保護基礎研究的模式。
該項目于2011年12月啟動,共設置脆弱性硅酸鹽質文化遺產及病害的科學認知,已用典型保護材料的功能及失效規律研究,考古發掘現場搶救性保護技術基礎研究,有機/無機保護材料的設計與功能實現,保護材料與工藝的系統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示范,高精度原位、無損表征體系的構建6個子課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11家單位聯合承擔,上百人參與其中。5年來,各課題組密切協作,以脆弱性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中最典型、最脆弱的壁畫和陶質彩繪文物為研究對象,聚焦病害形成規律及文化遺產摧毀機制,有機/無機保護材料協同作用設計與構筑、保護行為與文物及環境的依存規律、高精度無損表征方法體系等“發掘-保護-保存”全過程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圓滿完成了預期目標任務,成果卓著,發表120余篇研究論文,申請20多項專利,闡明了可溶鹽對壁畫和陶器脆弱性硅酸鹽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機制;首次構建了脆弱性硅酸鹽質文物原位無損分析體系;建立了以薄荷醇、香豆素以及乙基麥芽酚等日用固體香料為代表的具有梯度熔點的考古發掘現場臨時固型材料庫;揭示有機/無機結合方式、協同構效、分散劑對材料的調控作用及對保護兼容性的影響規律,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材料體系;構建了一支跨學科的協同創新的科研團隊。
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目開創了文物保護基礎研究的模式,具有世界先進性。建議研究團隊進一步系統總結,將實驗室研究與保護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項目的示范作用。(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